在渥太华政治中心苏塞克斯街,两座建筑默默诉说着加拿大政坛的荒诞现实。
24号总理官邸的窗户积满灰尘,墙砖缝隙间杂草丛生,而仅一街之隔的丽都小屋内,新上任的卡尼总理正在批阅文件。
这座始建于联邦成立之初的官邸,如今成了加拿大政治史上最昂贵的"鬼屋"。
特鲁多执政期间,这座官邸的居住条件已经恶化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。前总理克拉克的女儿回忆,她童年时曾亲眼见证官邸电路老化带来的窘境——打开书房的灯,客厅就会陷入黑暗。供暖系统形同虚设,冬季室内温度常常低于零度,而夏季又闷热得让人窒息。这些细节被媒体曝光后,公众才理解为何特鲁多宁愿住在父亲留下的旧宅。
修缮这座建筑的政治风险远超想象。1975年那场关于私人捐赠修建游泳池的争议,至今仍在议会辩论中被反复提及。每当有官员提议翻新,反对党就会翻出这段往事大做文章。哈珀在任时曾私下抱怨,每次走进官邸都像回到上世纪,但迫于舆论压力始终不敢启动修缮工程。
国家首都委员会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,官邸内部结构已经严重损毁。清除有害物质的工程耗资430万加元,而全面修复预算高达3660万。特鲁多在离任前突然表现出对重建的兴趣,被政治观察家解读为试图挽回政治遗产的最后努力。这笔开支相当于每个加拿大纳税人每天要为这座空置建筑支付1加元。
丽都小屋虽然设施完善,但终究不是真正的总理官邸。客厅墙上悬挂的查尔斯三世肖像,无声地提醒着这里的主权归属。当记者追问官邸重建计划时,卡尼的新闻秘书熟练地将话题转向住房政策,这种应对方式与前任如出一辙。
民间对官邸未来的讨论呈现出有趣的多样性。历史学者主张将其改造成政治博物馆,城市规划专家则建议改作公共空间。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个颇具创意的方案:将官邸改造成青年创业中心,让年轻创业者与总理比邻而居。
这两座建筑的对比折射出加拿大政治文化的深层矛盾。公众既期待领导人拥有体面的居所,又不愿为此承担额外税负;政客既想改善工作环境,又惧怕舆论批评。这种困境就像官邸老化的电路系统,任何试图解决问题的尝试都可能引发新的短路。一位资深议员私下坦言:"我们不是在讨论一栋房子,而是在考验这个国家的政治智慧。"
